Nothing 耳机(1)靠在粉色墙壁上
Nothing 耳机 (1) 技术上令人惊艳,拥有众多实用功能、一款支持智能自定义的优秀应用,以及强大的主动降噪功能。但考虑到其高昂的价格,音质略显逊色,缺乏我在这个价位上所期待的开​​阔感和动感冲击力。它的设计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它很有魅力,做工精良,耳罩式控制也一流。如果不是因为音质,我会爱上它。目前为止,我很喜欢它——但我认为大多数人应该还是选择索尼。

Nothing 耳机 (1) 优缺点一览

Nothing 耳机(1):两分钟测评

Nothing 耳机 (1) 是这家成立时间尚短的科技公司推出的首款包耳式耳机,它加入了其智能手机和一系列耳塞系列,其中包括一款我们评为五星级热门产品的型号:Nothing Ear (a)。

虽然 Nothing 的耳机都属于中档或更便宜的价位,但 Nothing 耳机 (1) 却凭借 299 美元/299 英镑/549 澳元的售价,在高端市场与最好的降噪耳机竞争。这也就是如今购买索尼WH-1000XM5 的价格——那么,它能与无线耳机领域的巨头之一抗衡吗?

好吧,Nothing 耳机 (1) 可谓是两面三刀。就技术层面而言,它绝对征服了我。它功能丰富,从可调节的主动降噪,到实用的音频自定义,再到 USB-C 无损音效支持,以及空间音频。

除了空间音频不够丰富之外,这些耳机都运行良好,当你将它们与出色的耳罩式控制器配对时 - 包括一个可以改变音量(以及其他功能)的“滚轮”按钮,这可能是我最喜欢的耳机按钮 - 以及卓越的制造质量,它们感觉物有所值。

可惜的是,音质不如同级别。音响由知名高保真音响品牌 KEF 调音,音质相当精致、均衡,总体来说相当悦耳。但它也感觉有些压缩,缺乏我在同价位竞品中体验到的那种开阔感和广阔感。

我直接将它们与索尼 WH-1000XM5 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发现索尼耳机的音质更广,细节更丰富。我还将它们与森海塞尔 Accentum Plus 耳机进行了比较,后者的价格大约是前者的一半,我也更喜欢后者的音质。

这就是 Nothing 耳机 (1) 的核心优势:高昂的价格、一流的功能,但音质却很中档。但这才是你购买耳机的原因,它需要与其他耳机相得益彰。

还有另一种区分:外观设计,有些人非常喜欢,有些人则很讨厌。你得自己判断。不过,这款耳机佩戴舒适,做工精良,这一点毋庸置疑。

如果(好吧,当)它们降价的时候,它们可能会成为很棒的耳机。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建议你以这个价格购买索尼 WH-1000XM5 ,或者从我们的最佳耳机推荐中挑选其他产品。

一名男子头上戴着的 Nothing 耳机(1),侧面图

Nothing 耳机(1)测评:价格和发布日期

  • 299 美元/299 英镑/549 澳元
  • 2025年7月15日发布

Nothing 之前发布的耳机都定位于中低端市场,但 Nothing 耳机 (1) 则定位于高端市场。

其售价为 299 美元/299 英镑/549 澳元,与索尼 WH-1000MX5的当前市场价持平,在美国也与Bose QuietComfort 耳机的价格大致相同。在英国,您只需稍贵一点(本文撰写时)即可购买Bose QuietComfort Ultra 耳机,而且它们在美国的价格通常也会降至同样具有竞争力的水平。

这是一家非常硬核的公司,但 Nothing 耳机 (1) 仍然比最新的索尼 WH-1000XM6便宜得多,后者的售价为 449 美元/399 英镑/699 澳元;说到功能,Nothing 最接近 XM6 和 Bose Ultra。

我还预计不久之后它们的售价会低于原价。这在 Nothing 的耳机中相当常见,而Nothing Ear (a)现在的售价实际上已经是标准价,远低于其发行价,这使得它在我们最佳平价耳机榜单中名列前茅。或许 Headphone (1) 不久后也会降价;不过目前,我是根据原价来评测的。

Nothing 耳机(1)测评:规格

Nothing 耳机(1)测评:功能

  • 多种降噪模式和空间音频选项
  • 这款优秀的应用程序中还有许多其他自定义选项
  • 您可能需要打开一些看似基本的功能

Nothing 耳机 (1) 的众多功能绝对物有所值。它拥有带通透模式的自适应主动降噪功能、头部追踪空间音频、均衡器自定义选项、LDAC 高分辨率无线音频、USB-C 无损高清音频连接、3.5 毫米耳机接口、可连接两台设备的多点蓝牙连接、佩戴检测、Google 快速配对、可自定义的控制按钮,以及在主动降噪开启的情况下长达 35 小时的电池续航时间。

如果您将它们与新的 Nothing Phone (3) 一起使用,您还可以获得额外的选项,例如使用可自定义的按钮在您喜欢的音频应用程序之间切换,或主动基于 AI 的语音笔记记录,其中您的笔记会自动分类到手机上的相关笔记集合中。

我们先从降噪开始,因为这是大多数人每次打开耳机时都会用到的功能。降噪强度有三种设置,还有“自适应”——我个人最喜欢用“高”档,不过在办公室环境下,你也可以选择“低”。

在高音模式下,Nothing 耳机 (1) 的降噪能力与索尼 WH-1000XM5 基本相当。降噪功能在全频段都表现出色,而且不会影响音质。在收听播客时,我可能会给索尼耳机的高频降噪评分高出 10%,但在听音乐时,这两款耳机之间的区别就不大了。

降噪效果不如Bose QuietComfort Ultra 耳机或Sony WH-1000XM6那么好,但它们的价格更高,所以这也还算公平。

通透模式效果很好,尽管它确实会突出高频噪音,例如包装纸的沙沙声。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但当我比较索尼 XM5 耳机时,我发现它们的通透音质更自然。

我还注意到,当使用透明模式与某人交谈时,我耳朵里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很轰鸣,比我最近使用的大多数高级耳机的轰鸣声要大得多,这有点让人分心。

打开盒子里的 Nothing 耳机(1)

您可以在应用程序中切换降噪级别,也可以使用耳机上的滚轮按钮在主动降噪 (ANC) 或通透模式之间切换。耳机切换模式时发出的提示音是我在耳机上听到过的最喜欢的——虽然只是个小细节,但我真的很喜欢。

切换到通透模式时,你会听到深吸一口气的声音,仿佛声音的灵魂从主动降噪(ANC)的束缚中被释放出来。然后,当你重新打开主动降噪(ANC)时,会听到吸合声,表明噪音被困住了——就像约柜的盖子砰地关上一样。与某些耳机不同,这款耳机完全不会让人搞不清楚切换到了哪种模式。

在应用程序中选择好降噪模式后,您还可以自定义音效,使用两种不同的均衡器选项和一个单独的低音增强器工具。我将在“音质”部分详细介绍低音增强器,但均衡器选项最初会提供一些命名预设(例如“人声”),或者您也可以使用八频段均衡器进入真正的自定义模式。

默认情况下,激活空间音频模式(或单独的头部追踪空间音频模式)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应用程序。不过,你可以在应用程序中自定义的另一个选项是耳机顶部附近的一个物理按钮,你可以使用它来触发应用程序内的任何操作(以及 Nothing Phone (3) 特有的选项,例如 AI 助手或切换音频应用程序)。在评测期间,我决定将其设置为切换空间音频模式,效果很好。

我将在下一部分讨论空间音频的质量,但简而言之,我认为它在这里没有任何作用,而且遗憾的是,它会损害观看视频或电影的质量。

这款耳机稍微有点奇怪的一点是,佩戴检测(摘下耳机时自动暂停正在播放的内容)和多点蓝牙(同时连接两个设备)默认都是关闭的,而且这些设置隐藏在设备设置屏幕中,而不是在显眼的地方。

我有点理解多点蓝牙的原理——默认关闭这个功能很常见,不习惯的人可能会感到困惑。但自动暂停功能绝对应该默认开启!好消息是,两个功能都能完美兼容。

说到电池续航,我们承诺在主动降噪开启的情况下续航时间为 35 小时,关闭的情况下续航时间为 80 小时。在评测期间,我没有时间测试后者的说法,但在实际使用中,我开启主动降噪功能后,耳机续航时间超过了 38 小时,而且这还是在开启空间音频的情况下,这会导致功耗更高。

这使得 Nothing Headphone (1) 的电池续航时间轻松超越了 30 小时的索尼 WH-1000XM5,但它们无法与Cambridge Audio Melomania P100或Sennheiser Momentum 4 Wireless的 60 小时强大续航时间相媲美。

说到麦克风质量,这款耳机和许多包耳式耳机一样,略显单薄,略显机械,但总体来说比较清晰。不算差,但也算不上出色。我再次拿出索尼XM5进行比较,两者的表现惊人地相似——然而,我再次听到自己的声音在索尼XM5的Nothing模式下更加洪亮,这有点令人不快。

功能评分:4.5 / 5

Nothing 耳机(1)黑色皮革耳垫

Nothing 耳机(1)测评:音质

  • 与充满活力的低音完美平衡,尤其是低音增强器
  • 活力和扩张性有限
  • 电影音质较差,空间音频没有任何提升

时机有点巧合,我收到了我的 Nothing 耳机 (1),并且在知道价格之前就开始试用了。这意味着在最初的测试中,我对它的价格和音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预期,只是单纯地听了一下。

我当时的反应是:“哦,这耳机的中端定位肯定比我预想的要高得多。” 我买了森海塞尔 Accentum Plus耳机来对比测试,因为对我们来说,这耳机是中端的首选。后来我收到了价格信息,才发现这耳机根本不是中端产品——但令人失望的是,它的音质还算不错。

Nothing 耳机 (1) 的音质不错,很清晰。但就其价格而言,“好”还不够。

它们在各个频率上都非常均衡,因此歌曲的不同元素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并且没有任何部分会特别掩盖其他部分——正如你所希望的那样,因为声音已经由 KEF 进行了调整。

低音强劲有力,但中音仍留有充足的空间,听起来扎实。高音突出而不突兀,细节丰富。

问题在于,它的整体感觉怪异地狭小而紧凑。令人惊讶的是,它缺乏扩展性,虽然高音、中音和低音都非常平衡,但它们之间却感觉彼此桎梏,仿佛被束缚在一小群人中间,而他们本应在舞池中移动、扩散开来。

声音永远不会感觉比耳罩更大,以这个价格来说,它应该如此。我用同样的音乐源与索尼 WH-1000XM5进行了直接的聆听对比,你可以感觉到后者的音乐有更大的空间。

乐器分离得更好,声音听起来更自然,低音更灵活、更细腻,瞬态细节更加清晰,使声音更加坚实、真实,混音的感觉更加广阔。

Nothing 耳机感觉缺少其他高端耳机所具有的第五档——当一首歌曲应该达到能量的高潮时,Nothing 却没有提供更多的动态余量。

如果说索尼 XM5 的声音听起来像是来自一对书架式扬声器,那么 Nothing Headphone (1) 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来自一个非常好的蓝牙扬声器;考虑到音源的限制,它已经足够令人愉悦,但缺乏你想要的规模和清晰度。

我说过,我最初倾向于将它们与森海塞尔 Accentum Plus 进行比较,并且我认为这两款耳机的水平大致相当。我更喜欢森海塞尔更开阔的声音和更丰富的动态以及细节,但 Nothing 的能量和饱满的低音也会受到它的青睐。

尤其是在开启低音增强功能后,效果会更加明显。我非常喜欢这个功能!它能以一种好的方式增强低频的共鸣和力度。它可能不会适合所有人,但它能带来更深沉的音质,同时保持对声音的完全控制。我个人肯定会每天用这款耳机来体验它。

低音增强器还在使用均衡器时为您提供了一些有趣的额外灵活性选择 - 例如,单独的 Vocal 预设并不符合我的口味,但启用 Bass Enhancer 的 Vocal 预设实际上是一个诱人的新选择,可以听一段时间。

索尼 XM5 的低音比 Nothing 更浑厚,开启低音增强器后,我会说 Nothing 在低端控制和刺激方面更胜一筹,但这并不能改变我更喜欢索尼整体音频优势的事实。

在我看来,空间音频选项表现平平,甚至有些令人失望。它们不会让音乐听起来更糟糕,但也并没有真正提升音乐的品质。在启用基本的非头部追踪空间模式的情况下,我感觉曲目中没有任何新意,我想主要是因为它无法克服前面提到的耳机整体问题,即感觉声音卡在耳朵旁边的驱动器里。

切换到头部追踪后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不知为何,追踪的“中心”总是在我的右侧。如果我继续向前看,几秒钟后追踪就会自动调整。

头部追踪效果不错,但缺乏有意义的空间提升,这意味着你无法像AirPods Max上的杜比全景声 (Dolby Atmos) 头部追踪那样沉浸在音乐之中。感觉就像坐在一组扬声器前;但你知道,那组扬声器的音场并不大,因为这款耳机做不到这一点。

我还要在这里指出,空间音频不适合播客,因为它会在混音中加入大量混响,这只会让内容变得混乱。

我试过电影和音乐,这款耳机的动态范围限制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史诗电影听起来比实际尺寸要小,对话被困在整体混音的喧嚣中。

而且空间音频在这里的表现甚至比音乐还要弱——我发现,与普通模式下聆听相比,源音轨的方向性实际上有所减弱。回到索尼 XM5,它们提供了更激动人心的电影音频,规模更大,冲击力更强,同时语音也更清晰。

这篇关于音质的评价相当负面,但我想强调一下我开头说的——它们的声音不错。细节丰富,音质均衡,但森海塞尔的音质可以说比它们更好,价格却只有后者的一半;而且在我看来,同样的价格索尼的音质也绝对更好。

音质评分:3.5 / 5

Nothing 耳机(1)展示了其耳罩的科技设计

Nothing 耳机(1)测评:设计

  • 有重量,但佩戴舒适
  • 头带比大多数耳机调节得更高
  • 耳罩式控制非常出色

在我们了解 Nothing Headphone (1) 设计的实用性之前,我们需要先谈谈美学方面。

这是我们在 TR Towers 中遇到的最具争议的耳机之一,并且完全符合 Nothing 对透明外壳的偏爱以及内部技术展示的感觉 - 但混合了Apple风格的干净、铣削铝。

办公室里的反馈五花八门,从“我喜欢它们的外观”到“我真的很喜欢它们的功能,但我不认为我会戴它们”,到“我认为它们非常复古酷”,到“如果它们是圆的,我想我会更喜欢它们”,再到“这是我见过的最丑的耳机”。

我不会在这里详细讨论美学,因为它太个人化了——我认为它们很迷人,但它们并不是我的风格。

不过,它们给人的感觉是高品质的——结构上基本上没有不该有的弹性,而且铝和塑料元素的表面处理非常优质。

Nothing 耳机(1)握在手中,弯曲头带

耳垫和头带垫均为皮革材质,不提供素食选项,如果您不想使用,请务必注意。黑色皮革很容易吸附皮肤油脂,无论是握着耳机时手指上的油脂,还是佩戴时头部的油脂。虽然可以立即擦掉,但要记住,油脂会非常明显。

就贴合度和舒适度而言,它们最让我想起的无线耳机是AirPods Max。它们的重量为 329 克,略低于 AirPods Max 的 384 克,但明显高于索尼 WH-1000XM6的 250 克,而且与 Max 一样,它们也采用了相当强的夹紧力来保持佩戴。

这种佩戴方式也容易引起争议——有些人真的更喜欢轻便的耳机,不需要太费力——但我发现它比AirPods Max更舒适,长时间佩戴也很舒服。厚实的耳罩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稳固而柔软,而且戴在眼镜上也很舒服。不过,与佩戴我信赖的Bose QuietComfort Ultra耳机相比,我对它的重量还是有更清晰的感知。

我可以看到这种牢固的夹紧贴合很受健身爱好者的欢迎,就像 AirPods Max 一样 - 而且就像 AirPods Max 一样,出于与汗水相关的原因,我不确定这是否是个好主意。

男士佩戴的 Nothing 耳机(1)

IP52 防尘防水等级总比没有好,但这意味着它们的防水性能非常有限;我建议 IPX4 才能有效防汗。但总比没有好,因为大多数竞争对手的产品都提供 IP52 的防水保护。

不过,这款耳机有一个设计我非常不喜欢,那就是头带可调节部分的位置偏向头顶附近,而不是耳罩下方。我通常调整耳机佩戴以使其更贴合的方法是用手掌抓住耳罩,用手指握住臂带,并在需要时将其拉高一点。

在这里,你得伸手够到头带的顶部,感觉不太精准,我的大脑也费了好大劲才适应。我把这算作一个“既然没坏,何必修呢?”的设计变更。

另一方面,我非常喜欢这款耳机的物理控制按钮 (1)。右耳罩背面有一个“滚轮”控制器,旋转它可以调节音量,按一下可以播放/暂停,按住可以在降噪和通透模式之间切换。

它移动起来非常顺滑,手指抓握的力度恰到好处,我从来没有在想按的时候不小心卷起来,反之亦然。这是一个非常棒的设计,或许是我最喜欢的耳机物理控制设计了。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同事 Becky Scarrot 在使用滚轮时,她发现滚轮会发出一些让她很不舒服的噪音——不过我倒是没遇到什么问题。

Nothing 耳机(1)滚轮和摇杆控制器

下面是一个摇杆控制器,您可以快速向前或向后推动它来跳过曲目,或者按住任一方向来快进或快退——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必要的控制器,但作为一个习惯于跳过广告或在分心时能够返回的播客迷,我喜欢有这个选择。

后耳罩外侧顶部附近的另一个按钮完全可自定义——使用 Nothing Phone 手机时,它可以用来切换正在收听的音乐服务;在其他手机上,它会激活语音助手。我最终将它设置为切换空间音频模式。

右耳罩底部有一个物理开/关开关、USB-C 端口和 3.5 毫米插孔。

从设计角度来看,Nothing 耳机 (1) 的设计风格有些奇怪,既有我喜欢的,也有我不喜欢的,当然,也有一些让 TR 办公室津津乐道的地方。它的操控和做工让我得出结论,总的来说,它的设计还不错,但最终决定因素可能是你对它外观的感受,而我无法替你做决定。

设计评分:4/5

Nothing 耳机(1)开关和 USB-C 端口

Nothing 耳机(1)评测:性价比

  • 出色且实施良好的功能集
  • 高价格与功能列表和构建质量相符
  • 然而,声音却让价值大幅下降

正如我在这篇评测中提到的,Nothing 耳机 (1) 不仅在功能方面物有所值,而且实际上感觉还挺划算的。唯一不足的是缺少蓝牙 LE 音频和 Auracast,这让它感觉不太符合未来发展方向,而且这些功能目前还没有被广泛使用,所以我不能因为缺少这些功能就降低它的性价比。

它们感觉也很昂贵——无论您对外观有何看法,手指下(和头上)的质量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像出色的滚轮控制这样简单的元素让您每次使用时都感到满意,并向您保证这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技术产品,而且您的钱花得值。

唉,音质成了拖累一切的“锚”。我觉得它们的音质应该和森海塞尔 Accentum Plus耳机相当,甚至略逊一筹,而后者的市售价格还不到 Nothing 耳机售价的一半(1)。

平衡所有这些,它们几乎让我相信,它们的价值不是太差,但也不是太好。

价值评分:3 / 5

Nothing 耳机(1)放在封闭的毛毡盒上

我应该买 Nothing 耳机 (1) 吗?

如果……就购买它们。

  • 您想要独特的外观,它们是多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主流耳机,并且制作精良。
  • 您需要大量的控制和可定制性,有用的声音选项,以及添加独特功能的完全可定制的按钮,这些都非常好,并且它们有很多连接选项。
  • 您将使用 Nothing Phone,它们为 Nothing Phone 用户提供更多有趣的选项,包括 AI
    技能和音频应用程序之间的即时切换。

如果……就不要购买。

  • 音频质量是您的首要任务,虽然它们的音质还不错,但就其价格而言,它们的音质不够好——缺乏开放性会让音乐和电影爱好者都感到失望。
  • 您拨打了很多电话,通话质量一般,但听到自己低沉的声音令人沮丧,其他高级耳机通常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 你不喜欢太重的耳机。Nothing 耳机佩戴舒适,但与索尼和 Bose
    等轻得多的耳机相比,还是能感觉到它的重量。这是高品质金属材质带来的代价。

我如何测试 Nothing 耳机 (1)

  • 使用预发布的 Nothing 应用进行了两周的测试
  • 在家、办公室和旅行时进行测试
  • 我从事音频技术评测已有 14 年

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 Nothing 耳机 (1) 正式发布之前,我有两周的时间对其进行测试,使用官方 Nothing 应用程序的预发布版本来控制其功能。

我主要通过蓝牙将它们与我的iPhone 16 Pro搭配使用,也将它们连接到我的 iPad Pro 来测试多点蓝牙。我还通过这些设备和我的 MacBook Air 聆听了 USB-C 无损音频。我使用Fiio M23音乐播放器进行 LDAC 播放。

我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城市街道上、TechRadar 办公室以及家中测试了主动降噪功能。我聆听了TechRadar 音频测试播放列表,以及长时间聆听任何我想听的音乐。

在听力测试中,我将它们与索尼 WH-1000XM5 和森海塞尔 Accentum 无线耳机直接进行了比较。

为了测试实际电池寿命,我将耳机充满电,然后以 50% 的音量播放,并打开主动降噪功能,长时间播放,直到电池耗尽。

我测试音频产品(包括耳机)已有大约 14 年,范围从早期的消费级蓝牙耳机到当今各种最好的无线耳机。

标签: 耳机, Nothing

添加新评论